1、推动创新发展有更强活力。一是创新人才加速引育。累计带动引进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项目158个(其中机器人领域人才项目54个),带动引进拔尖及以上层次人才106人,国家、省引才计划专家63人(其中有机器人领域专家26个);二是创新技术加快突破。围绕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2016年以来共立项承担各级科级攻关项目29项。其中,成功研发出省级以上智能制造首台(套)产品14项(国家级6项)。
2、推动协调发展有更优提升。一是“产业链”进一步协调集聚。累计落地优质机器人项目58个、总投资额30亿元,以机器人及自主智能装备产业为核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55.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85.5亿元;二是“生态圈”进一步协调构建。围绕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各类平台载体协同推进;组建浙江机器人产业集团,引进成立浙大机器人研究院、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等5大机器人产业链创新平台。
3、推动绿色发展有更亮成色。一是有力促进产业智能化升级。已累计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公司30家,累计实施“机器换人”重点专项792个、智能诊断企业440家,建设智能化工厂(数字车间)10个,有力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2020年,我市“17大”传统制造业、“246”产业、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增加值增速均位居宁波第一。2018年、2019年、2020年余姚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居宁波各县市区第一位。去年在疫情冲击下,余姚工业逆势上升,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了9%;二是有力促进产业低碳化转型。2016年以来,全市实施重大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41个,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比2015年末下降10.48个百分点,特别是通过智能装备设施等应用升级,促进了低碳高效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形成。
4、推动开放发展有更大拓展。一是对外影响不断扩大。峰会举办期间,共吸引了47位院士、344位顶级专家学者参会,累计超过236家企业参与线上线下展览展示,每年超过5000位的业界精英参加,中央电视台等近百家主流媒体矩阵式报道,尤其是随着中国机器人峰会(宁波余姚)专家委员会的成立,外界对“全国机器人产业看浙江”的知悉度和认可度越来越高;二是对外合作不断深化。在峰会的助推下,我市机器人和智能装备领域的科研载体、企业、基金等都走上了对外合作的道路。比如,浙大机器人研究院与杭州景业、万向钱潮等10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中科莱恩机器人公司与华晨宝马、丰田、富士康等长期广泛合作;智谷小镇机器人产业基金对外投资了博雅工道(北京)特种机器人等项目20余个。
5、推动共享发展有更深融合。一是突出对企业面的技术共享。历年机峰会上的高端论坛、展览展示、应用对接等活动,促成了相关企业在技术、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广泛交流。比如,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已孵化或引进产业公司共24家,推动获得授权专利176项;二是突出对社会面的成果共享。峰会落户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机器人行业顶尖服务平台“机器人大讲堂”成功落地并开展了常态化运作。在产教融合方面,比如建设了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教融合基地,2020年度共培养专业人员1500人次;成立了浙江肯倍机器人学院,专业进行工业机器人人才培训与设备研发,每年培养机器人专业人才可达千人。
第七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定于今年5月26至28日在浙江宁波余姚的太平洋大酒店、余姚宾馆和机器人智谷小镇举办。本届峰会的主题是“机器智联、赋能万物、合作共赢”,在确定继续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同时,新增了国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作为承办单位。今年峰会主要内容分为行业交流、引才引智、产业对接、专题活动、展览展示、机器人比赛等六大板块。同时,本届峰会将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峰会重点内容将通过线上通道进行同步直播。届时,我们欢迎业界专家、企业家、资本和人才莅临现场共同交流探讨,共同推动技术、人才、项目、资本的深度融合,真正把科研成果、技术成果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把项目转化为产品和商品。

本届峰会,与往年不同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一是更加注重高端引领,控制器、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方面的领先突破技术将在本次峰会进行展示,着重强化本地机器人创新平台、龙头企业的最新技术成果发布(如浙江智昌机器人自主研究设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工业智能大脑”——“眼脑手一体化”的全自主智能驱控器、机器人的智能互联操作系统等研发成果将发布亮相)。在参会对象上,积极邀请业界顶尖专家、资深学者和领军企业家视频连线或者线下参会。目前,邀请并已基本确认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席黄奇帆、国家工信部原副部长杨学山、熊有伦院士、王耀南院士等院士和专家参加。二是更加注重产业链条打造。邀请并已基本确认机器人本体企业埃夫特、珞石,关键零部件企业苏州绿的谐波、浙江双环,大型机器人集成企业广东拓斯达、青岛科捷等机器人产业上下游知名企业参加。特别是依托科技部高技术中心的项目库优势,专题举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成果展览展示、项目路演等活动,促进全产业链协作补强。三是更加注重多元素融合。今年峰会上将组织国投创新、百度风投、软银中国资本、信中利等知名基金公司参会,着眼“基金+项目+技术”,突出以基金导入产业、引进项目。同时,今年新加入了“5G+工业互联网平台”、科技部机器人专项成果展示等新板块内容。四是更加注重常态化运作。发挥“机器人大讲堂”作用,作为承接峰会常态化工作主要机构,力争形成“1+4”运作机制(一次峰会集中展示,每季度一次小型专题活动)。同时,今年峰会期间举办的院士专家座谈活动将常态化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