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重燃自动驾驶野心 想靠激光雷达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4-20  作者:工控网  浏览次数:157
     在自动驾驶上,“起了大早却赶了晚集”说的就是苹果。
    为了能够占据先机,苹果于2014年早早就开始了自动驾驶项目,并为这个项目取了一个很霸气的名字叫“泰坦计划”(ProjectTitan)。当时,它准备沿用自己一贯的杀手锏,用强如iPhone的车型领导新的交通革命,颠覆整个行业。
    这样的决策使得苹果一开始就从硬件(而非驾驶软件)的角度切入这个市场。为了打造高颜值,极具苹果特性的自动驾驶汽车,苹果还拿出了大量天马行空的概念。
    不过,苹果显然低估了造车的难度。时过境迁,这位硅谷巨头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苹果最终决定收缩战线,“由硬变软”,集中力量研发自动驾驶软件。
    将重心转移到软件层面之后,苹果便开始密集的测试。在项目推进期间,苹果在人财物各方面都彰显了财大气粗的本色,尤其是人才方面。当时苹果从特斯拉、福特、英伟达等公司挖来大量高管,其中包括已经跳槽去特斯拉担任工程副总裁的道格·菲尔德(DougField)。
    但是任凭你财大气粗,也解救不了苹果自动驾驶的窘境。
    根据2019年2月,加州车辆管理局发布的“脱离报告”显示:苹果居然排名倒数第一!
    脱离报告指的是自动驾驶汽车退出自动驾驶模式,把汽车交还给安全驾驶员控制的次数,或者说安全驾驶员干预汽车行驶的次数。
    实际上,现阶段几乎所有在道路上测试的自动驾驶汽车都配备了人类安全驾驶员,目的是在自动驾驶系统出现意外时,人类能够及时介入。
    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自动驾驶汽车领军企业Waymo的汽车每1000英里只脱离0.09次,每11,154.3英里才脱离一次。而苹果自动驾驶汽车每1000英里要脱离871.65次,大约每1.1英里就脱离一次。
    报告还显示,苹果自动驾驶汽车2018年测试总里程仅为8万英里,还不及百度去年的8.7万的测试里程(根据《北京首份自动驾驶路测报告》换算而得出),更不用说被行业老大Waymo甩了N条街。据悉Waymo在全球进行的测试里程已超过1000万英里。
    屋漏偏逢连夜雨。去年8月,苹果自动驾驶汽车还遭遇了第一起车祸。当时,测试车辆在正常行驶中被后车追尾,两辆车都受到了损坏,苹果汽车被描述为“中等”,所幸并未有人员受伤。当然,“倒霉蛋”不止苹果一家,去年3步优步的自动驾驶汽车撞上一名行人而致其死亡,成为全球首例无人车致死案而广受关注。
    2018年对于苹果来说是坎坷的一年。无论是其核心业务iPone销售还是自动驾驶项目都遭遇了史上之痛。
    虽然,近来关于苹果自动驾驶项目传闻少之又少,但是好在苹果还没有“完全放弃”自动驾驶项目,甚至有可能是在偃旗息鼓慢慢等待自动驾驶的春天降临!
    果真!近日,又有消息传来说苹果可能重燃自动驾驶野心,正将目光投向激光雷达方面。
    据《路透》报道,苹果正在为其自动驾驶汽车的下一代激光雷达寻求供应商,并且正在和四家有意向的供应商进行洽谈。除此之外,苹果自己也在秘密的研发新一代激光雷达。
    于是外界有人猜测:苹果可能想借助通过打造一款体积更小、价格更便宜、功能更强大的激光雷达来重新领导自动驾驶领域,从而一展自己的雄心。
    了解自动驾驶汽车的朋友都知道,激光雷达之于自动驾驶汽车的重要性不亚于眼睛至于人类的重要性。
    激光雷达是使用激光脉冲来呈现汽车周围环境的精确图像,能让自动驾驶汽车“看清”周围的环境。并且按照规定,自动驾驶汽车要达到L4级(自动驾驶汽车分为五个等级,越往上等级越高)必须搭载激光雷达。
    但是目前的激光雷达不仅体积大,不易批量生产,而且还价格昂贵,动辄几千上万美元,顶级的甚至卖到7.5万美元。此外,一辆自动驾驶汽车要想获得更精准、实时的环境情况,还需要搭载多个激光雷达,这样算下来,单是激光雷达的费用就超过了一辆豪车的价格。
    如此看来,苹果想要通过激光雷达来再次赢得自动驾驶领域一席之地是完全有理由的。
    虽然Waymo上月初宣布将对外出售激光雷达,顶级的激光雷达成本将降低90%,仅为7500美元,普通的甚至低于5000美元,但还是价格不菲。
    据知情人士透露,苹果欲通过规模化生产,将激光雷达的成本从几千美元下降至几百美元,并通过改造激光雷达的外形使其能够融入汽车的整体线条,从而达到真正的革命性颠覆。
    如果苹果真能在激光雷达上取得一定的成功,它也就能在自动驾驶迎来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不过前路漫漫,困难重重,苹果必须要拿出披荆斩棘的勇气,才有可能拨云见日,迎来光明。
 
 
关键词: 自动驾驶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展会
微信公众号
qq群
 
工控网 | 工控文库 | 工控视频 | 工控软件 | 在线教育 | 用户使用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有文档及文件资料,除特别标明本站原创外,均来自互联网及网友上传,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我们保留版权,任何涉嫌侵犯本站版权的行为,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