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工业互联网离不开生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2-27  作者:工控网  浏览次数:274
     随着5G、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支撑技术逐渐成熟,互联网和工业之间界限逐渐模糊,两者融合的工业互联网不再遥远,在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下得到各方重视。芯片巨头英特尔亦看到其中机会,积极布局相关技术与产业运用。
    2月22日,在2019工业互联网峰会期间,英特尔中国区物联网事业部首席技术官张宇在接受界面记者等采访时表示,大型工厂、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在信息化和自动化转型过程中,英特尔无法忽略其中需求,但工业互联网碎片化明显,英特尔尽可能考虑到模式可复制性,其中离不开相关生态共同发展。
    他认为,就目前而言工业互联网价值方向上比较清楚,但业务基于场景驱动,从英特尔来看,场景保证了终端用户的契合度,而无论是构建什么样的工业互联网,都需要芯片,英特尔作为芯片供应商,专门为工业互联网设计了高性能芯片。
    英特尔对工业互联网下注颇重。2013年,英特尔组建物联网集团,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积极布局。英特尔预计以数据为中心将带来巨大而快速增长业务机会(2022年将达到2000多亿美元),其中包括工业互联网的物联网潜在机会将达330多亿美元。
    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产业迅猛发展同时,带宽的增长速度已经无法匹配工业互联网领域所产生的大量的数据,因此,边缘智能技术被越来越多的采用。但边缘设备只能处理局部数据,无法形成系统认知,因此实际应用中仍然需要借助云计算平台来实现信息的融合。“边缘计算是物联网发展的趋势,云计算在工业互联网中有重要角色,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正逐渐成为支撑物联网的两大支柱。”张宇说。
    在技术应用上,英特尔结合自身芯片优势,在芯片、板卡以及软件工具等方面推出解决方案,包括视觉加速芯片、支持加速高性能计算机视觉应用和深度学习推理的软件开发包等,据英特尔技术专家尚勇透露,目前英特尔已与合作伙伴完成了一些产品落地工作。比如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大型工厂产品质量检测、小型工厂的产能实时管理和预测等。
    不过,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2019工业互联网峰会演讲提出,因行业的特点、实施主体的不同,工业互联网实施上标准化难度大,门槛高、资本需求大两大难题待解。技术最终应落地解决实际问题。商业模式上,工业互联网帮助企业转型的效益只能间接计算;技术层面上,信息化(IT)和自动化(OT)还只是“两张皮”。
    对此,张宇称,英特尔从实际生产状况来看,中国工业长期水平参差不齐,多处在1.0、2.0、3.0阶段,少有严格意义上的“4.0”。原因多方面存在,如数据收集能力不够,接口缺失,以及不同设备之间互通困难等。
    同时,工业互联网实际方案落地,挑战是并不是所有的东西能够量化,很多东西是模糊的,需要沉淀、成本构成,设计出既能解决问题、又能支付成本的方案。
    “工业互联网离不开生态,”张宇强调,“通过联盟的方式将产业链伙伴整合起来,芯片、板卡、软件、用户可进行探讨,联盟的方式推动产业。相比消费端,工业互联网碎片化更加明显,英特尔尽可能考虑到可复制性,与标准组织合作、开源社区合作、构建共性问题的开源解决方案。”合作伙伴看到完整的商业闭环、看清楚完整的商业模式,就会积极投身其中,这个生态就会不断丰富起来。
 
关键词: 工业互联网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展会
微信公众号
qq群
 
工控网 | 工控文库 | 工控视频 | 工控软件 | 在线教育 | 用户使用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有文档及文件资料,除特别标明本站原创外,均来自互联网及网友上传,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我们保留版权,任何涉嫌侵犯本站版权的行为,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