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记者发现,用户对企业数据保护能力的信任反复被与会嘉宾提及。从航班信息到开房记录,从金融数据到医疗信息,近年来一起又一起的数据泄露事件,不时挑动公众敏感的神经。
“Facebook、万豪酒店、美国问答社区Quora、国泰航空……”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黄继儿盘点2018年数据泄露事件发现,这一年全球有超过14亿人的信息被泄露。
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黄继儿。图自主办方。
仅在香港,据黄继儿介绍,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在2017年接获的资料外泄通报数量就达到106起,涉及资料当事人数量达到386.6万人。从涉嫌违反条例规定的投诉性质看,2017年到2018年,不当使用及披露个人资料的投诉量占比最高,达到37.1%,不当收集个人资料的投诉占比29.4%,排名第三高的是用户投诉企业对个人资料的保护不够。
当人们已经对个人信息泄露产生麻木,并对企业隐私保护能力产生怀疑时,如何重建用户信任是数据时代不可回避的话题。“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用户对于其隐私保护的信任是新的黄金。”黄继儿说。
诚如一些与会专家所言,公众对企业的隐私保护期待具有极大的推动力量,这使得一些大型互联网企业已开始探索个人隐私保护的实践。
南都记者注意到,自2018年以来,隐私越来越成为全球科技公司关注的热门话题。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隐私是苹果业务的核心价值并非辅助。2019年1月初,华为也明确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是公司的最高纲领,并称将投入20亿美元打造可信的高质量产品。最近,腾讯和百度两家公司也先后上线了隐私保护平台,告知用户数据保护的理念,并详细介绍旗下多款热门应用的隐私设计。
在国内方面,一些机构也正在准备推出相关的技术认证服务。中国网络安全审查技术与认证中心体系与服务认证部主任张剑称,2019年3月份将推出App的个人信息安全管理认证,旨在解决App过度采集信息的问题。
在湘潭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肖冬梅看来,当政府、企业、行业等多方都开始致力于隐私保护和数据治理的探索,其实就是在一种筹建信任的过程,她也提醒,“作为消费者一定要像守护钱包一样守护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