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气象 2019我国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将提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1-03  作者:工控网  浏览次数:438
     进入2019年,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在迎来新气象和新风貌,我国制造行业也不例外。
    新年新气象2019我国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将提速
    在2018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以及国防科工局三部门,就曾联合印发《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以船舶工业的升级为契机,为新一年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奠定基调,以此助推我国制造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的加速实现。
    近年来,陆地资源的逐渐匮乏,让越来越多国家将发展的目光,投向了广袤而未知的海洋,大家以开发、利用、保护和恢复海洋资源为目的,催生出了新型的海洋工程产业。海工产业的发展水平关乎着国家海洋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因此推动海洋工程建设至关重要。
    而促进海工产业的发展,最关键的点在于装备的提升。海洋工程装备作为开展海洋生产和服务活动所使用的重要工具,不仅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前提基础,更处于海洋产业价值链的核心位置。伴随着人类对海洋探索开发的不断深入,海洋工程装备也日益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起步相对较早,上世纪60年代“海洋工程”这一术语刚一提出,我国便已经开始布局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截至90年代,我国已经建成了相应的钢结构导管架、自升式钻井平台、双浮体钻井船、半潜式钻井平台,以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
    90年代之后,由于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的低迷,加之国内产业缺乏全方位的开放和国际交流,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发展遭遇到十余年的低潮期。直到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10之后,受到政府的大力推动,国内产业发展才抓住市场和政策带来的重大机遇,步入到高速发展轨道之中。
    从2011年到2016年,短短五年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行业市场规模从近200亿元猛增到750亿元以上,增长幅度约221.4%;与此同时,海洋工程建筑产值也由1075亿元,扩大至2172亿元,同比增长102%。海洋工程装备获得的高速成长,相应的带动了海洋工程产业的快速发展。
    虽然国内产业的市场发展现状不错,未来形势也十分乐观,但从行业整体竞争力来看,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的技术、配套、人才、总包能力以及产业链发展方面还存诸多不足,想要与韩国、新加坡、欧美等企业相抗衡为时尚早,做大做强任重而道远。
    不过,为了执国际市场化发展的牛耳,重构当前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的竞争格局,提升我国所处的价值链位置,近年来我国政府做出了无数努力。
    国务院先是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海工产业第一次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之后,政府又陆续《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等一系列政策,全面为海工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2017年11月27日,工信部等八部门又联合印发了发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为我国海工装备行业未来三年的发展提出明确的行动纲领。
    《计划》拟定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专用化、系列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断加强,产品结构迈向中高端,力争步入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制造先进国家行列。
    《计划》强调了深化改革促创新、加大力度调结构、多措并举去“库存”等六大重点任务,同时还明确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扩大海洋工程装备有效需求、加大科研开发和应用推广支持力度等五方面的保障措施,将未来发展的趋势、方向、任务和目标都做了详细部署。
    通过市场发展需求和国家相关政策的结合反馈,我们发现,未来海工装备的仅将呈现出系统化、智能化的趋势,这也算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智能技术的日益兴起,数字化、信息化、系统化、智能化海工装备的升级将是大势所趋。
    当然,未来海工装备的升级远不止与此,在应用场景上也将从传统海工领域向非传统领域拓展,深水和极地作业装备将迎来崛起。从2017年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的颁发情况来看,获奖项目中包括基础研究类奖项5项,勘探开发类5项,生产储运类6项,系统及平台搭建类4项,其他领域类8项,海工装备的研发应用正呈现出多层面、多领域的特点。
    综合来看,国际间海洋竞争的加剧、市场需求的释放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是推动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的重要驱动,未来智能化、规模化、深入化和创新化将是行业发展的关键趋势。以此为机遇,2019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将迎来全面升级,海洋工程产业的进步将有效提速,我国距离海洋强国和制造强国的实现会更进一步。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展会
微信公众号
qq群
 
工控网 | 工控文库 | 工控视频 | 工控软件 | 在线教育 | 用户使用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有文档及文件资料,除特别标明本站原创外,均来自互联网及网友上传,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我们保留版权,任何涉嫌侵犯本站版权的行为,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