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之下,美的到底要做什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10  作者:工控网  浏览次数:451
     转型为科技企业集团之后,美的正在倾力打造一个全新的体系——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M.IoT)。这是美的集团加快向科技集团转型的必经之路。这也是美的将以全新愿景、使命、价值观开启转型升级的新征程。
    工业互联网是生产力变革的关键基础已成业界共识。但关键在于,如何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如何实现机器与机器的互联,如何实现人与机器的互动,则考验着每个参与企业的智慧。
    美的集团副总裁兼首席信息官张小懿表示,要解决传统制造业的典型挑战,归根结底是通过技术手段,提升企业的敏捷和精益水平。
    由于工业互联网可以把实体、信息、业务流程和人员连接起来,借助数据分析、优化决策,所以降本、增效、保质成为可能,也是全球科技巨头在力推工业互联网的根本所在。
    人机互动、共同协作,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传统制造业的难题,提升企业的敏捷和精益水平,这是工业互联网的必要条件,也是提升企业科技实力、精益管理能力的工具。
    在过去的50年发展历程中,美的积累了海量的工业应用数据;与库卡等世界机器人巨头的协同,获得了无与伦比的硬件支撑;在工业仿真等核心领域领先的软件实力,让美的已拥有成熟的全价值链支撑套件。
    这是美的工业互联网的基础条件。事实上,工业互联网需要云端的链接、海量工业数据的汇聚,更是将制造业知识、软件、硬件三者结合,基于工业机理、业务实践所生成的研、产、销全价值链集成解决方案。
    而这些要素,是美的过去50年积累的宝贵财富和在工业互联网中占据的无可比拟的优势。
   
    仔细观察美的集团不难发现,在工业互联网的依托之下,即是其技术的创新与提升,也是精益管理水平的一次再造。
    工业互联网的精髓,实质是人机互动的更高境界,是机器人时代的升华。美的以注塑车间为范例,进行了一系列工业互联网改造,目前已经收到明显效果。
    美的集团副总裁兼首席信息官张小懿介绍说,在这个改造项目中,美的通过“计划采购一体化”等精益管理,原材料库存减少八成;智能装备在提升生产整体效率17%的同时,也让工人避免暴露在高温、有害的工作环境中;优化对设备的智能预测与维护后,故障响应时间缩减80%,故障率降低36%,停机时间缩短57%,品质也有效提升;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品质检测,使检验成本下降55%,外观检测精度上升80%;以往需要人工24小时监控的烘干机、色母机等设备,由于改为智能预警,异常响应时间缩短75%,黑点率和色差率也有效降低……
    如果站在大的背景下来看,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未来发展,与整个制造行业的升级转型密切关联:随着人口红利的衰退,技术驱动成为众多制造企业的生存关键;当消费升级愈演愈烈,下游用户对工业产品的个性化、供应效率、周转速度的要求必然水涨船高,各类产品迭代速度也会加快,这都会倒逼整个产业对工业互联网产生更多需求。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MarketsandMarkets最新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约为640亿美元,2023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914亿美元,五年间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7.39%。在巨大的市场蛋糕面前,早已涌入了不少大企业。
    在过去五年中,美的累计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接近300亿人民币。目前美的研发工程师已经超过1万人,同时2018年美的投入在研发上的金额高达15亿美金。通过蓝科技整理得知,目前美的集团的累计国内专利申请量已经超过9万件,授权维持量超过了4.3万件。
    而这些要素,是美的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技术创新方面最好的佐证。早在2012年,美的集团在投资上就停止了对传统的、粗放式的投资,进行了以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投资布局,突出了“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三大战略。围绕这三方面构建新的竞争能力。特别是在收购德国库卡之后,美的已经变成全方位的科技企业集团。
    工业互联网并非狭隘的“设备联网”或“机器换人”,而是需要制造业知识、软件与硬件三者的相互融合。
    以家电制造业起家的美的,在制造业全产业链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同时近年来随着美的在机器人及自动化、大数据、智慧物流等方面的布局和整合,科技企业的创新与互联网基因已经完全融入到美的的发展血液道中,也让其摆脱了制造企业硬件强于软件的困局。
    基于这种整合的差异化优势,从而打造出了中国第一家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M.IoT提供基于工业机理、业务实践生成研、产、销全价值链集成解决方案。用工业互联网加速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用工业互联网构建一个完善的生态圈。
 
关键词: 工业互联网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展会
微信公众号
qq群
 
工控网 | 工控文库 | 工控视频 | 工控软件 | 在线教育 | 用户使用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有文档及文件资料,除特别标明本站原创外,均来自互联网及网友上传,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我们保留版权,任何涉嫌侵犯本站版权的行为,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