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电气重申可持续发展承诺 2030年前实现碳中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07  浏览次数:323
     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报告呼吁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之际,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动化领域数字化转型的领导者施耐德电气正在加快步伐,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2018年12月3-14日在波兰卡托维兹举行的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4)期间,施耐德电气将通过多项解决方案,助力转型低碳经济,进一步履行在203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
    2030年前实现碳中和
    施耐德电气集团可持续发展高级副总裁GillesVermotDesroches表示:“目前,全球气候危机持续加剧,新的参与力量也在不断加入以解决这个对全人类都有重大影响的问题。三年前签署的《巴黎协定》也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症结所在。现在正处于一个临界点,为避免发生重大生态灾难,我们必须力争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C以内。”
    2015年11月,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召开前夕,施耐德电气当时宣布了到2030年全面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在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4)的期间,施耐德电气又推出三个新举措,再次重申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1.2020年前:履行《2018~2020年施耐德电气可持续影响指数》报告的21项新承诺,基于在2050年前控制全球气温升高不超过2°C的假设制定相应的规划,并通过2016年签署的“基于科学的目标”倡议对该规划进行验证。
    2.到2030年实现所有工厂和生产基地的碳中和,以及构建一个包含供应商和客户在内协调一致的行业生态系统。为此,施耐德电气将:
    •量化客户因部署EcoStruxure而减少的碳排放量;
    •应用100%的可再生电力,使用100%可回收或可重复使用的包装材料,回收100%的工业废料;
    •与2005年的基准相比,到2030年将能源生产力提高一倍。
    3.从今天到2050年:与2005年相比,按照“基于科学的目标”倡议的指导原则,将属于直接排放(Scope1)和间接排放(Scope2)的碳排放量降低50%以上。
    提高能源效率,共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GillesVermotDesroches表示:“我们今天所做的决定非常重要,因为它能确保每个人现在和未来都生活在一个安全和可持续的世界。在施耐德电气,我们相信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在技术上是能够实现的。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我们将通过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展示施耐德电气的相关成果,并介绍我们如何助力联合国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对气候有益即对经济发展有益。施耐德电气的解决方案有助于加快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提供从可持续增长到创造就业、改善公共卫生等众多机会。施耐德电气在波兰的一些项目证明了这一点:
    •施耐德电气于2017年完成了位于DąbrowaGórnicza的SaintGobain玻璃厂的配电现代化改造项目。在EcoSruxurePower咨询服务的帮助下,变压器的更换和优化使得2018年的电能损耗(OPEX)下降了16%,资本支出下降了30%。
    •施耐德电气还为举办COP24的卡托维兹国际会议中心和开幕音乐会的波兰国家广播交响乐团音乐厅配备了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在保证使用者舒适性的同时显著降低能耗。
    解决能源短缺和气候危机问题
    能源的获取和使用是一项基本人权。如果不将无法获取能源的23亿人口需求考虑在内,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可能取得成功。这就是施耐德电气在各地积极推动能源的可持续获取和使用的原因。在发达国家,这意味着与燃料贫困(fuelpoverty)作斗争,燃料贫困指居民无法负担住房取暖的费用。在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施耐德电气基金会将与法国基金会和社会创业组织Ashoka一起发起号召在2019年启动新的项目来解决欧洲燃料贫困问题。
    气候变化是另一个关键问题,因为许多人已经因极端自然灾害而被迫离开家园。这种情况需要移动、清洁、可靠和负担得起的能源获取解决方案。在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施耐德电气将推出Villaya应急解决方案,方便人们在紧急情况下获取能源。得益于施耐德电气的先进技术和创新初创企业的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系统,这种太阳能微电网解决方案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使用。整个解决方案可以装入一个标准的船运集装箱中,快速、方便地运输或转移到世界各地。
    在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的约2万名与会者(政治领袖和非政府组织、企业及科研机构代表)将齐聚一堂,推动各项解决方案在2020年前的落地实施。施耐德电气的专家和高层管理人员将参加一系列活动和圆桌会议。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展会
微信公众号
qq群
 
工控网 | 工控文库 | 工控视频 | 工控软件 | 在线教育 | 用户使用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有文档及文件资料,除特别标明本站原创外,均来自互联网及网友上传,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我们保留版权,任何涉嫌侵犯本站版权的行为,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