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就拿80万元年薪 华为投入10个亿培养这类人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04  作者:工控网  浏览次数:440
    你毕业的时候能够拿到多少薪水?相信很多人的回答都介于年薪4万到10万之间。但是如今,人工智能领域的应届博士生却能够拿到80万的薪资,坐实了“最贵人才”的称号。
    毕业就拿80万元年薪华为投入10个亿培养这类人才
    在电影《天下无贼》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令人印象深刻:“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的确,在人类社会里,无论是哪一行业、哪一领域,必然都需要人的主导、参与和推动,因此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现如今,人工智能领域在全球迅速崛起,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科技产业高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交通、安防、金融、医疗等诸多场景得到愈发广泛的应用,世界各大科技巨头纷纷入局,初创企业亦是“星火燎原”,导致人工智能人才日益紧缺。相对于美国等传统强国,我国布局人工智能较为滞后,在人才短缺方面也更为明显。
    据腾讯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人才规模约为30万,但是市场需求却远不止于此,达到了百万级别。就国内来看,工信部教育考试中心副主任周明在2016年时就曾透露,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了500万。业内专家也表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不断加速,人才供给需求失衡严重。
    应届博士生年薪高达80万元
    众所周知,大部分商品在出现供不应求情况时,都会出现价格上涨的现象。对于人工智能人才面临的供需失衡局面而言,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在人工智能人才供给不足,短缺局面难以得到明显缓解的当下,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致使人工智能人才的薪资不断走高。
    据此前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人工智能领域应届毕业生的起薪就达到了万元/月的标准,远远超过其他学科、专业的毕业生。而拥有3~5年工作经验的人工智能人才则更加“吃香”,一般来说年薪能够达到30万左右。
    眼下,随着进入人工智能产业的企业越来越多,人工智能的热度持续升温,相关人才的薪资水平也是水涨船高。根据最新数据,一些对人工智能人才求贤若渴的企业,已经再度提高了这一领域应届生的薪资,应届博士生的年薪甚至已经上涨到了80万元。由此可见,人工智能人才的稀缺程度,以及业内“玩家”对于人才争夺的激烈程度。
    引进人才“治标不治本”
    得益于深度学习、机器算法等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自然语言处理、语音交互、生物识别等技术的日益成熟,人工智能市场应用形势愈发积极,为许多行业的变革提供了强劲驱动力。在这一背景下,全球各大经济体陆续公布人工智能战略,美国、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掀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热潮。
    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企业已经达到了1000家以上,且还在不断增长。不过,由于在人工智能学科以及专业设置上的滞后,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培育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一定差距。为此,很多国内企业为了争夺人工智能发展先机,弥补人才缺口,不惜远赴海外引进高端人才。
    以BAT三巨头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纷纷加快推动人才战略全球部署,通过设立人工智能实验室、研发中心等方式,或通过直聘模式,引入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例如,百度公司就先后引入了吴恩达、陆奇两位业界大咖。不仅如此,我国地方政府也在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人才的引进工作,以支持本地人工智能产业的全面发展。
    不过,虽然引进人工智能人才一定程度上可解近渴,但是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毕竟,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端人才数量有限,培养也需要很长周期,不少国外科技巨头以及发达国家也面临着人才紧缺的局面,在被频频“抢人”的情况下,不少公司已经开始有所动作,试图通过“反抢”来保障自身的人才需求。因而,把人才“蛋糕”做大才是正途。
    校企合作培养AI人才或成常态
    为了根本上解决人工智能人才紧缺难题,我国在鼓励人才引进的同时,也开始加快完善人才培养体系。2017年至今,我国相继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重要政策文件,提出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学科建设、鼓励高校设立人工智能专业。
    当前,全国多地高校都已建立人工智能学院或设立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如火如荼。受此影响,开展校企合作成为了业内主流趋势,实际上这也为科技企业打开了一扇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新大门。
    10月12日,华为公司于上海宣布,投入10亿元用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主要面向高校和科研机构。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国内顶尖高校都已经与华为在这一框架下达成合作。
    当然,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绝不只是这一个事例。事实上,不仅在我国,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兴起了同样的潮流。未来,伴随国家政策的加速落地,相关运作模式的日渐成熟,在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方面,校企合作将有望逐渐成为常态。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展会
微信公众号
qq群
 
工控网 | 工控文库 | 工控视频 | 工控软件 | 在线教育 | 用户使用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有文档及文件资料,除特别标明本站原创外,均来自互联网及网友上传,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我们保留版权,任何涉嫌侵犯本站版权的行为,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